当前聚焦: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涌动新商机
□ 本报记者 李子晨
中国商务新闻网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压舱石。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全面促进消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资料图)
5月25日,戴德梁行发布的研究报告《消费“新”格局:中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显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成为中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十几年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发挥以点带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全国消费持续增长和提质升级。
据悉,自2021年7月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以来,不仅上述各地推进建设快马加鞭、各有侧重,全国其他重点城市也在积极持续布局、全面开花。
戴德梁行中国区商业部董事总经理甄仕奇认为:“中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零售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预计中央及地方政府将继续加强推进‘首店经济’、传统商圈改造、智慧商圈建设、‘15分钟生活圈’等方面的工作,助力中国零售市场整体品质及消费活跃度的提升。对此,品牌商和零售物业的业主也乘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东风,挖掘消费新增长点,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锚定目标,
竞逐城市发展新赛道
举办第四届“五五购物节”,办好“六六夜生活节”;推出一批业态多元、功能复合、主题鲜明、文化融合的上海消费新地标;大力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力争全年引进各类首店、旗舰店800家以上……《2023年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要点》画出了一张张今年上海全面提升国际消费城市的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施工图”。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上海新增各类首店375家,数量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城市首位。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再升级,北京提出到2025年成为彰显时尚的购物之城、荟萃全球风味的美食之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消费和新型消费标杆城市,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5月26日,在由北京市政府主办的投资北京全球峰会上,10个支持政策“打包出台”,其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政策服务包”内容包括:力争到2025年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300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将北京打造成为全球首发中心。
不仅首批试点城市锚定建设目标“你追我赶”,包括成都、深圳、武汉、济南、西安等在内的多个城市也在积极对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关标准,聚焦聚集国际消费资源,推动消费场景创新,持续构建内外互通,提升消费环境等,着力提高城市消费能级和吸引力,竞逐城市发展新赛道。
《报告》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也是对接全球消费市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在从生产主导型、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型,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首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仅是指 “购物天堂”,更是要将多元消费要素,包括自由流动的产品、服务、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进行全球化的超级链接、整合、创新,从而创造最大的消费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将充分挖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其次,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集聚力,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引领下,各地区提升跨区域产品运输、人才流动、技术创新、产业分工的合作水平,畅通供应链循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形成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合力,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次,随着中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同产业内部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在城乡之间实现打通,也将给乡村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带来许多细分领域的发展机会。
乘势而上,
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激活和拉动消费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戴德梁行认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各城市应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聚集全球优质企业和优质商品、服务,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努力建设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同时,品牌商与零售物业业主也应借助这一东风,不断推陈出新,助力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报告》提出,在拓宽消费新场景方面,各方应聚焦拓展城市商业“第三空间”——既是当地居民常态化的生活、休闲、娱乐空间,也是外来游客体验目的地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空间。
据戴德梁行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经营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步行街超过2100条,总经营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物业超过6835个,总建筑面积超过5.4 亿平方米。盘活存量商业资产、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成为城市当地政府、投资商、房地产开发商和服务商的共同使命。
对此,一方面品牌商和零售物业业主要更注重“入境问俗”,创新商业模式和特色空间,实现“千店千面”,吸引人气,增加消费者的黏性,推动“第三空间”的优化和升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商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也将换新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令消费者对城市商业的“第三空间”充满更多新期待。
根据戴德梁行的调研,目前约28%的优质购物中心引入了VR/AR游戏类租户、运用3D外墙显示屏或举办元宇宙相关的策展活动,通过VR、AR、实时渲染、裸眼3D、全息影像和传感等前沿技术,为消费者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同时,采用虚拟场景广告、虚拟客服、虚拟代言人的购物中心/品牌占比分别约为15%、15%、13%。
在激发消费新动能方面,《报告》认为,首店的引进及规模化聚集,不仅能带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还可以推动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
近年来,占领“首店经济”新高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成都等一、二线城市相继出台扶持与引导“首店经济”发展的政策。戴德梁行通过对十城市商务局对外发布的首店经济奖励政策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在资金(奖励或补贴)方面,基于引进首店“级次”的不同奖励金额不同,基本维持在50万~500万元;也有更高的奖励金额,如广州引进亚洲首店最高奖励1000万元;在首发/首秀活动奖励方面,一次性的奖励支持基本在100万~200万元。
受此积极影响,根据戴德梁行的调研,国际时尚零售商继续看好中国消费市场,约79%的品牌将继续扩张;新能源汽车与新式茶饮、咖啡品牌将继续强势扩张,以期扩大其市场份额;在连锁餐饮方面,约64%具有菜品特色和运营优势的连锁餐饮品牌将保持强势扩张。据此,各城市应把握好这一态势,继续做优营商环境。
在引领生活新风尚方面,低碳绿色消费也在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底色。根据安永对全球消费者的调研发现,中国消费者在消费选择时更加重视“爱护地球”,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说明国内绿色消费理念和文化已经形成。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城市也在多举措并举,通过发放消费券、补贴、积分等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而不少购物中心和品牌商也在通过积极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打造绿色建筑,对设施设备进行节能改造的方式,以实际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
戴德梁行针对品牌商的调研也发现,区别于传统品牌,当前新兴的绿色消费品牌更乐于把门店开到城市核心地段的购物中心,在体验店展示其最新技术或产品,与消费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进而拉升品牌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中国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体验店已超380家,智能家居体验店超840家,预计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标签: